第三十四章 学宫的最后一天(2)-《三国之谋伐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2/3)页
    “我认为张释之的判决与文帝的判决都不行。”
    就在这时,有不合时宜的声音响起。
    众人看去,就看到不远处一青年缓缓而来,老师与学生们都连忙站起,向他行礼:“宫长!”
    “嗯。”
    陈暮笑了笑:“仲远的律学授得很好嘛。”
    那中年男人叫应劭,自仲远,原来是泰山郡守,历史上他因为曹嵩的事情跑去了袁绍,今年在袁绍那病死。
    但如今因为曹嵩一直没有离开过青州,自然就不会出事,去岁得了病,来青州治病,感受到这里的不同之后,决心辞官,来青州法学院担任博士,成为了一名法学老师。
    应劭之前虽然是一名太守,但他对法学一直有研究,在他写的《汉官仪》当中,就有对法律的很多感悟,包括他刚才举例,也是写在《汉官仪》里。
    “宫长刚才说张释之和文帝的判决都不行,为何?”
    应劭没有理会陈暮的恭维,而是发声询问。
    陈暮沉吟道:“诸位,大家认为,一条人命重要,还是一件玉环重要?”
    “当然是人命。”
    有人马上说道:“人命是活物,玉环是死物,怎么能相提并论?”
    “但那是高祖的玉环,乃是御物。”
    又有人反驳。
    “御物也是死物,我之前就觉得张公制定的律法还是过于严苛。”
    “可若是不严苛,总有刁民犯法,律法应以震慑宵小,不能让他们有非分之想。”
    “但罪也太重了,只是盗窃二两金就弃市,可谓苛政矣。”
    “难道你在质疑张公制定的律法不成?”
    “但法律本就是一个不断变革的东西,如果一成不变的话,怎么能顺应当下?”
    学生们竟然争吵起来。
    见到这个情形,应劭略微尴尬,咳嗽几声才停止了这种局面。
    法学毕竟不是一门死板的学问,需要灵活运用,所以课堂上发生争吵也是经常的事情。
    但在陈暮面前这样的话,就显得课堂纪律乱糟糟的,他主管的就是学风,如果因此给了处分,应劭也会比较难堪。
    不过陈暮倒没有在意,只是微笑地看着那个质疑张释之的学生问道:“你叫什么?”
    那人只有十六七岁,见陈暮询问,连忙站起来道:“学生郭兴。”
    “哦?”
    陈暮饶有兴趣地道:“公房先生是你?”
    “族曾叔祖。”
    “郭嘉和郭图呢?”
    “图为族叔族,嘉为族叔。”
    郭兴老老实实答道。
    公房先生就是郭禧,郭嘉一门七廷尉,在法律界地位堪比汝南袁氏和弘农杨氏。
    如今汉末大变革,很多世家子弟到处投奔明主,青州作为如今蒸蒸日上的大势力,自然有很多家族前来投奔。
    郭氏就有不少族人在青州法律界,包括现在法学院有两名博士姓郭,其中一人还兼职州院左院长,担任吴恭的副手,有郭氏晚辈在法学院学习并不稀奇。
    第(2/3)页